“瑤寨藤蘿坡連坡,山藤變成金砣砣。藤編工藝了不起,飛洋過海銷外國!币皇踪|樸生動的山歌,唱出了河池市都安地蘇鄉大定村村民的幸福生活。
大定村雖地處大石山區,卻是“全國竹藤草芒編制工藝品之鄉”,產品遠銷美、英、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這主要得益于我區在2012年的特色名鎮名村建設,一批凸顯工貿、生態農業、文化和旅游特色的名鎮名村脫穎而出。
特色產業編織甜蜜生活
1月3日上午,在大定村偉業編織廠,記者發現一個奇怪現象:廠里竟沒有一個工人上班。老總莫家芬說,公司采用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模式,公司負責拉訂單、找銷路、建生產基地,農戶家里就是生產車間。來到村民韋小敏的家,她正在忙著編織一個花籃。她告訴記者,農活閑下來就搞編織,“一個月可以拿到約1000元的收入”。
記者了解到,大定村素有竹藤編織的傳統工藝。目前,村里包括莫家芬經營的偉業編織廠在內,規模經營竹藤草芒編織的公司共有9家。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,大定村正規劃建設編織產業園區。
“九分石頭一分土”,大定村這個居住著瑤、壯、漢等7個民族共4398人、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.7畝的大石山區村寨,如今有了新的夢想:以竹藤草芒編織產業為主導,到2015年,竹藤草芒編織產業出口創匯超億元、人均純收入超萬元。
特色名村借旅游“生”錢
宜州市劉三姐鄉馬山塘屯的覃永良過去一直在城里搞小飲食生意,但收益并不好。后來跟老伴一合計,干脆借著當地的旅游,把生意做回村里。
覃永良所在的馬山塘屯,是廣西特色旅游名村建設試點。該村依托劉三姐文化、下枧河等旅游資源,打造集民俗接待、風情娛樂、觀光采摘、餐飲住宿、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勝地。
村民周應安也有一家農家餐館,但他并不滿足,帶頭搞起了采摘旅游業。在掛滿甜瓜的大棚里,他高興地告訴記者:“占地約4畝的10個大棚向游客開放后,按一年種兩季、每公斤6元算,年收入可達9萬元。”
近年來,每逢節假日,來自南寧、柳州等地的游客一撥接一撥,帶火了這個小山屯。目前該屯人均純收入7000多元,旅游業收入占了近1/3。
腰包鼓了不忘保護環境
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嚴世明告訴記者,去年推進50個特色名鎮名村建設。這些村鎮通過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,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。農家樂、工貿產業發展起來了,會不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?
在大定村記者看到,幢幢新樓與青山綠水相互輝映,村里村外、房前屋后,清爽干凈。村民告訴記者,目前村里設置了40個垃圾桶,配備一輛垃圾清運車,建成3個垃圾池。據悉,2011年以來,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,大定村建設了環村道路,進行了房屋立面改造、村級垃圾處理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,完成了人畜飲水項目、衛生室以及改水改廁項目的建設,做到既要“錢”景,又要環保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