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疊泉景區山路邊,垃圾隨處可見。
從三疊泉到三清山的遺憾
垃圾亂扔、管理無序、服務跟不上
近年有兩句流行語,一句是“身未動,心已遠”,一句是“要么讀書,要么旅行,心靈或身體,總有一個在路上”,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旅游的美好憧憬。每年7、8月孩子們放暑假期間,許多家庭的旅游憧憬變成現實。在這個旅游旺季,身體或心靈,都能獲得舒適的體驗嗎?記者暗訪了江西省幾處知名景點。
三疊泉:垃圾多大敗游興
“不到三疊泉,不算廬山客”。三疊泉瀑布總落差155米,順著山勢分三疊,“上級如飄云拖練,中級如碎石摧冰,下級如玉龍走潭”。記者調查的第一站,就選擇了此處。
從廬山東門進入三疊泉景區,第一印象甚好,山腳下潭水清澈,映出碧綠的樹影。然而一踏上登山石階,好心情頓時大打折扣。臺階兩邊的草叢和樹林里,隨處可見雪糕棍、紙片、零食袋。在半山腰山勢險峻的地方,開辟了一處平地供人休息。這個不足20平方米的休息空間,大部分被小賣部和擺攤人“占領”了,顯得分外局促。剩下的空地上,扔滿了吃完的玉米棒、剩下湯的方便面盒子和面巾紙。好幾撥游客本來又渴又餓,一看到遍地垃圾,頓時皺眉:“實在太臟,吃不進去。”有人詢問小賣部服務員是否有合法經營資格,銷售的食品是否經過衛生檢查,服務員支吾半天,說這“是正規的店子,不需要檢查”。記者注意到,有兩名游客一邊休息一邊抽煙,煙灰和煙蒂隨意扔在地上,便問小賣部服務員:“你們是正規的景區商店,景區禁煙,你們還是該管管吧?”服務員回答:“不關我們的事。”
在山頂,三疊泉瀑布跌落而下,形成兩汪天然的潭水。令人失望的是,水面上漂浮著兩只礦泉水瓶、幾張冰淇淋包裝紙,還有幾團紙巾吸滿了水,慢慢沉下去。一名杭州的游客調侃道:“我們杭州自嘲說,坐船游西湖,往前看還是個湖,回頭看就是一堆樓盤,很敗興。現在看了三疊泉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敗興,往上看還是個瀑布,低頭看像個垃圾池子。”旁邊的游客也質疑道:“玩了半天,怎么一個清潔工都沒看到?”
下山路上,記者專程選了一處垃圾較多的山道,停下來守候了十余分鐘,終于碰到一名清潔工。他隨意夾起路邊幾個廢棄食品袋,就信步下山。記者連忙給他提示:“石縫里還有很多垃圾呢!”他頭也不回地說:“不好夾,夾不到,算了。”記者跟上去與他閑聊了一會兒,得知三疊泉景區的清潔工并不多,平時每人走一兩個來回就差不多了。到了景區檢查、評比或是上級領導來參觀的日子,就會徹底打掃。“要是這個月沒有領導來呢?”“那就等暑假過完,F在是旺季,今天掃完了明天還是有人扔,我們很累,結果卻是白打掃。”他想了想,認真地說,“你9月份來,肯定比現在干凈,暑假旺季結束了嘛,而且要迎國慶。”
三疊泉的環境衛生為何如此糟糕?一名旅行社工作人員透露,這跟廬山的多頭管轄有關。“大大小小幾十個景點,以海拔800米為界,800米以上歸廬山管理局管轄,正兒八經受到聯合國《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》對生態環境的嚴格約束,不敢亂來,垃圾很少;800米以下的景點歸鄉鎮政府甚至是村委會管轄,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要創收,得開源節流吧?清潔工少一點,環境投入少一點,垃圾自然就多一點。你們剛才走的那一段,是三疊泉的第三疊,在800米以下,屬于海會鎮管,出現這種現象很正常。”
三清山:好風景卻沒管好
如果說三疊泉的臟,有游客素質和多頭管轄兩方面的原因,那三清山的亂,則主要是景區自身的管理帶來的。
三清山2008年被列入聯合國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論名氣,它遠不如廬山大,但三清山的景色毫不遜于廬山。長達幾十公里的高山棧道,修建得古樸雅致,走在其中,如云端漫步,加上古樹蔽日,山風送涼,令人心曠神怡。
但就是這樣一處風景美、規劃也不錯的景區,想進去可不容易。第一道難關就是檢票處。記者到訪當日,從上午9時開始,半小時里陸續有10余個旅行團抵達。幾百名游客在高溫暴曬下,焦急地等待檢票?蓪捈s50多米的大門始終由鐵柵欄把守,只在一側開了兩個通道,每個通道僅容一人通過。4名工作人員在那里檢票,時不時攔住某個游客不讓進入,并且不解釋任何原因。推搡之間,原本狹窄的通道更擁堵,檢票速度更慢。記者通過檢票口后,特意停留了10分鐘,發現只有一個旅游團的50多名游客全部檢票完畢。也就是說,工作人員平均每分鐘只檢了5張票。一邊是擁堵如春運般的檢票口,一邊是空蕩蕩如擺設般的大門,眼前的一幕令人匪夷所思。
第二道難關是索道口。三清山的索道,每個纜車廂可容納8人。記者隨一個旅游團走到上車處,大家自覺地分為8人一組。一名男士招呼工作人員:“麻煩過來扶一下。”然而無人理睬,標在索道地面上的工作人員服務區形同虛設。記者一看,3名工作人員坐在遠處的長凳上嗑著瓜子,看也不看一眼索道,任由一趟又一趟游客在無人保護的情況下自行跳上纜車,其中包括行動不便的老人。
登上山頂已是正午。風景秀美的觀景平臺上有一家餐廳,許多游客選擇在此吃午飯。然而一進餐廳,記者嚇了一大跳:很快聞到一股廁所的味道,衛生間不堪入目,可一盆盆白米飯就放在離衛生間門口不到5米的臺子上,端上桌子的碟子杯子都有一圈圈污漬。就是這樣惡劣的衛生條件,結賬時的數字跟星級餐廳一樣華麗。幾名游客搖頭走出餐廳,站在觀景平臺上,望著山川美景嘆息道:“這么好的景色,這么好的位置,在有些國家,都用來蓋最干凈、最整潔、最美的飯店、咖啡廳和茶館,讓游客坐在這里享受。這里倒好,讓人多坐一分鐘都難受。”
下山后,記者有意尋找景區的投訴處,然而尋遍出入口,都沒有找到。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名工作人員反映了情況,他卻說:“那是我們最好的餐廳,山上條件有限,如果游客覺得不干凈,可以選擇在山上小賣部買方便食品吃。”
如何解決景區管理混亂、旅游服務質量差兩大難題?其他國家的做法可供我們借鑒――
在法國,凡是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的景區,一律由文化部下設的遺產管理總局管理,法國政府還設立了“國家遺產學院”,專門培養管理人員,對遺產地進行規劃和維護;
在德國,眾多歷史古跡歸各個州政府所有,以著名的新天鵝堡為例,其管理方為巴伐利亞州財政部下屬的宮殿、花園和湖泊管理局,新天鵝堡的大部分運營經費來自個人捐助和政府撥款,門票收入只占26%;
在瑞士,旅游教育的投入主要由各級政府支付,高度發達的職業教育為瑞士旅游發展提供了一流的人才保障,大名鼎鼎的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是全世界旅游從業人員向往的“鍍金地”。導游給游客臉色看的情況,在瑞士是不可想象的。
2011年,中國旅游產業總收入突破兩萬億元,在GDP中的比重超過4%,已是世界旅游大國。但要成為真正的旅游強國,中國旅游產業的路還很長。





